首页 - 新闻动态 - 详情

为什么要进行噪声治理?

2021-07-26

为什么要进行噪声治理?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不仅会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还会影响非听觉系统。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变化,长期接触强烈的噪音会引起病理变化。此外,工作场所的噪音会干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事故。噪音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从生理到病理的过程,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强噪音引起的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通常从暂时听觉阈值位移发展到听觉阈值位移。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临时听力阈值位移。临时听力阈值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音后临时听力阈值的变化。离开噪音环境后,听力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听力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噪音环境中会感到刺耳和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离开接触后感觉很小或很远。听力门槛可提高10~15dB,离开噪音环境后1分钟内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力适应。

      听力疲劳: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治理,导致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阈值增加到15~30dB以上,恢复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称为听力疲劳。生理听力疲劳可以完全恢复到生理听力疲劳。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限制16小时,即从接触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如果之前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无法完全恢复,再次接触会逐渐加重听力疲劳,听力无法恢复,成为听力阈值位移。听力适应和听力疲劳是可逆的听力损伤,可视为生理保护效应。听力适应和听力疲劳发生时,听力阈值会增加,从而降低噪声损伤。

      听觉阈值位移听觉阈值位移是指由指由噪声治理或其他有害因素引起的听觉阈值上升,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听觉器官的器质性变化。听力阈值位移可分为听力损失、噪音性耳聋和爆炸性声音损伤。


下一条:

相关新闻